返回第十一章 帝王心术(2 / 2)定河山首页

想到这里,黄琼想明白了所有的事情。这位桂林郡王根本就不是太祖的嫡系人马出身,而是太子暗中布置的一枚棋子。甚至可以说,他敢于无旨斩杀同州防御使,背后站的就是原来的太子,后来的太宗皇帝。

如果之前那位同州防御使,十几封求援信是被嫉贤妒能的孟楷私自扣下。可这位老兄背后站着太子,孟楷就算胆子再大,手眼在过于通天,也不可能全部扣下。朝中迟迟不发援军,恐怕就是背后有太祖的影子在了。

而其东征将老部下留在关中,除了太祖皇帝已经对他起了防范之心,将其统率的精锐留在京师之外。更有一点可能是,太宗皇帝就坡下驴刻意为之。用自己实际控制的桂林郡王所部精兵,用来秘密监视长安城内动向,尤其是太祖皇帝嫡系人马。

否则太祖皇帝身边原有的,清一色由其心腹统带的御林八军。怎么会在太子离京之前,突然以驻守长安多年未经战事,恐其重蹈前唐神策军覆辙为名,被调出长安开往汉中驻防。换上桂林郡王在同州带出的万余精锐,改编成御林八军守备长安警戒皇宫。

自己虽然出外监军,是为了手中掌握更多的实力。因为这位太宗皇帝很清楚,他手中单靠桂林郡王这几万军马,将长安控制在手中可以。但是如果对大齐军中其他派系,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几位堂兄,形成足够威慑力,压制他们不敢有异动是不可能的。

对于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太宗皇帝来说,周王那个进入长安后才出生。手中既没有军权,更还没有形成自己势力的小屁孩,根本就不是他眼中的对手。而与太祖皇帝一同起家的,眼下皆独当一面和手握重兵的几位堂兄和表兄,才是他未来继承皇位的劲敌。

别说太祖皇帝一旦英年早逝,那几位都已经封了郡王和国公,而且手中握有重兵的堂兄弟,不可能不出现什么异动。就是当时太祖尚且在位,但已经有些尾大不掉的这些堂兄弟,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不听招呼。

甚至有几个野心勃勃的人,眼中已经盯上了太祖皇帝的位置。至于这个所谓的大齐朝,究竟有没有最后定鼎天下的能力,这些人恐怕不会去想太多。太祖皇帝现在做的皇位。他们这些也一样姓黄,跟随太祖皇帝一同起兵,也一样身经百战的子侄也应该有继承权的。

自己手中没有真正的实力,就算自己顺利即位,这屁股底下的皇位也很难做的稳。而当时大齐朝的军权,可并不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至少后来入伙的尚让就是自成一系的,其所部人马别说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太宗皇帝,即便是太祖皇帝也无法完全控制。

至于太宗皇帝的那几位堂兄弟,最少的手中也有七八千军马,多的在三万军马。而如果想要实现天下一统,军权收回来是必须的。但先不说被夺回兵权,这些堂兄弟甘心不甘心。单就当时情况,也不可能将这些统兵将领全部撤换下来。

当时的齐军,本身就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前唐投降过来的不可靠,上了战场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反水。而农民军出身的各级将领,猛则猛矣,但要说谋略那还是两个字算了。连字都不识几个,让他们去读兵书,那还不如要他们的命。

倒是太祖皇帝的这几个子侄,之前与秀才出身的太祖皇帝读过一些书。虽说水平也不是太高,但至少比那些不思进取,只会死打硬拼的将领要强。要是将这些人都撤了,谁还能领兵打仗?

可任由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兵马,尤其是已经开始不听招呼,甚至在战场上有意保存实力的情况之下,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放心。对上位者而言,有些时候需要防范的不仅仅是外人,自身兄弟到了尾大不掉的时候,更加需要提防。

想到这里,黄琼倒是有些明白了前因后果。当初那位桂林郡王去同州劳军,很有可能是太宗皇帝鉴于左军使孟楷,面对紧急情况非但未派出任何援军,还擅自扣押了那位防御使的十多封告急文书。想要利用这个机会,将那位同州防御使收入自己的麾下。

那位同州防御使虽说无赖出身,但是大齐军中一员为数不多的,足以独当一面的勇将。而且所部的战斗力,在当时已经接近一盘散沙的大齐军中,也足以堪称精锐。有这么一支队伍在手,太子至少面对自己那些堂兄弟的时候,手中多一些底牌。

结果没想到,这个家伙在求援不成,干脆直接准备叛变。当时那位桂林郡王出手,估计在出发之前,就得到了太子招揽不成,干脆夺其军的密令。否则,动手的时候也不会那么的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