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赵学舟出门前,派心腹家人在各个必经的路口截住前往金吾卫待漏院的中书令魏大人和侍中郎大人,以及御史大夫齐大人,让他们到忠勇侯府闻家与自己会面,然后径直去了闻家。
右金吾卫内的待漏院是供上朝的百官在殿门开启前暂时休憩以躲避风雨的地方,百官上朝前会在此悄悄交流信息,但仅限于无关痛痒的小事,在金吾卫眼皮子底下及众朝臣聚集之处,不宜谈论机密大事,只能在半途与几位老大人会合,共同商议对策。
闻府位于直通皇城大门陵光门的陵光大街最北边,出大门左转就是陵光门。如今的闻家在朝中虽没有人占据高官显位,但在大旭开国之初,支持司空氏登居功至伟的两大世家中便有闻家,曾左右着大旭初年的朝堂。闻府对面就是柳府,当年闻柳两家一个强宗右姓,一个冠盖相属,是京城最有权势的世家豪族,在朝堂上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两家家主也都是世家乔木,不仅位极人臣,还为自家挣得了世袭罔替的爵位和世代相传的可抵死罪的丹书铁券,对子孙最大的荫蔽莫过于此。
大旭开国时,先帝感念从龙造极的诸世家为国为民舍生忘死成大义的功绩,对其勋卓著者授予了世袭罔替的爵位,有的家族甚至得到了一门三公的优崇。但大旭开朝之初局势不稳,人的心思也多,不少人枉顾君恩,或是自身以身涉法,或是子孙不肖难承家业,各家接连被夺爵,享有世袭罔替爵位的世家从造极之始几十家到今上继位时的闻、柳、季三家。其中尤以闻柳两家所获之恩宠最盛,他们得到的恩典除了爵位和丹书铁券外,还有建府于京城中轴线陵光大街紧靠皇城正门陵光门的街口,这是权势的最高象征,人臣的顶级殊荣。哪怕当年横行一时的恣扬公主也没能将她的公主府修建于紧靠皇城的街口,为此至死仍愤愤不平。闻柳两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但盛极而衰是亘古不变之法,纵是富贵显赫如闻柳,亦无法逃脱。
许是闻老太爷把后人的精明强干全都用光了,他所生的子孙一个比一个没用,闻大老爷、闻三老爷捉对做了酒鬼,且闻三老爷还被先帝明令禁止入仕袭爵,闻四老爷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愣是把到手的官职给丢了。
大旭朝世家子弟入仕形式多样,通常是入学馆考试当文官,或是充当卫士入武职,此外还有一条可望不可求的捷径充当挽歌郎。挽歌郎即天子或皇后、亲王等去世时,为其唱歌送葬之人。挽歌郎的优势就在于选取的都是十四五岁,乃至十一二岁的世家子弟,比那些经正规学馆出来的要早上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入仕。官场中的资历是非常重要的资本,若非才能卓著被破例提升,普通官吏的晋升都是论资升迁,混满年限才有资格升官,入官场时间越早,升迁的机会越多。只要入仕早,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亦非难事。
因闻家老大老三不中用,先帝时皆没有授官,今上顾念着闻家的功绩,在先帝驾崩后特地钦点当时已届弱冠、严重超龄的闻四老爷为挽歌郎。先帝曾定下门荫入仕也需考核的规定,今上甫登位不好修改先帝的政令,便折中在实授官职前,以问询的方式进行考试,多以官宦子弟必定能答出的常识相询。因挽歌郎都是些总角少年,所问之事更是如逗弄小儿。
对闻四老爷,今上也明目张胆地“送官”,只问“送葬之铎如何处置”,也就是他唱挽歌时手上拿的打节拍唱挽歌的那个乐器铎该如何处置。闻四老爷亲手拿的东西,也是他亲手交归库房的,答“收归库房”官职便可手到擒来,这就是严重放水过个场子,可还是被闻四爷搞砸了。这心智还不如小儿的愣头青张嘴便答,回答“收库”不错,却在后头又加了个“待用”。给谁用?当今天子?皇后?虽然世家对挽歌郎入仕的机会趋之若鹜,恨不得越多越好,但也不能在朝堂之上当众说出来啊!
当时的政通殿就像开了染料房,满朝文武的脸色红蓝黄绿蓝紫都有,个个都迫切想要跳出来怒斥闻四老爷表忠心,可又碍着闻老太爷那尊惹不起的大佛也在当庭杵着,出声也不是装死也不能,一张张老脸憋得变了色。没等众人有时间想清楚站队,闻老太爷便颤巍巍地亲自拿着手上的笏板上前将闻四老爷打了个满脸桃花开。还是今上让人拉开了闻老太爷,否则闻四老爷怕是要被他活活打死了。最终,与他一道挽歌的小郎们都入仕了,就这位大郎被闲置在家,成了京城世家的笑柄。
今上煞费苦心也没能把官职送给闻四老爷,幸好闻老太爷子嗣众多,嫡子都有四个,还不至于有“李广难封”的遗憾,对于这仅剩的一个活宝,今上也不找借口了,直接宣上殿令其应题授官,总算顺顺利利地让闻三爷入了仕。只是闻家四老爷过于平庸,当初闻大老爷终日与“杜康”为伍后,闻老太爷完全没有考虑过由他接替兄长出仕振兴家业,而是培植闻三老爷,可闻三老爷因故被先帝禁止入仕后,闻四老爷又废了,闻家也只能靠闻二老爷了。678看678kxs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