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朗:“哈哈哈哈……天数有变,神奇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很显然,诸葛亮并不愿意承认曹魏的正统性,而对此王司徒也是早有所料的。
三国时期社会还没有完全礼崩乐坏,众人都遵循自然之礼。
所以即便是要出兵,那也讲求一个“师出有名”。
而此时无论是诸葛亮还是王朗,阵前的这一番辩论,就是为了能够在“名”上站得住脚。
正式以为如此,所以在两军对阵之前,无论是王朗还是诸葛亮,都会提前收集足够的材料和论据。
王朗:“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系。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幸倾心,四方养德,此非已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龙国以治万邦。
这,岂非天心仁义乎?”
很显然,王司徒的这段论据可以看出,他是提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的这番言辞不难看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桓帝、灵帝所导致的。
大汉丢了江山,理应是他们的责任,跟曹操没有任何的关系。
反而是曹操、曹丕父子两人,经过了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恢复了中原的稳定,之后帝位也是汉献帝禅让的。
不管是不是威逼利诱,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汉献帝禅让了,这里他有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了其中秘辛。
而现在,大魏的江山已经历经了三世,仍然稳固如新,这足以说明天下人心所向,自然也就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论点。
王司徒原以为,他这番论点肯定稳了。
但没想到,诸葛亮根本就不打算从这方面去跟他辩。
对此,王司徒并不知情,仍然在洋洋洒洒他的观点。
王朗:“今公韵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量尔等浮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
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倘若说,先前那一段话,还是王司徒在讲所谓天命的话,那么现在这一段王司徒所说的就是实力了。
曹魏占据了全天下一半的人口和土地,兵源更是源源不断,蜀汉仅有一州之地,自保尚且不足,又哪儿来的力量去攻伐他国呢?
不过说实话,王司徒的眼皮还是有点太浅薄了。
人家毕竟是诸葛亮,你劝降的加码实在是有点寒酸,太跌份儿了。
自古以来,龙国的爵位是一共分为五等的,从高往下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
应该把自己三公的司徒之位让出来,这样才够分量,如果诸葛亮愿意的话,那才真的叫不失为一桩美谈。
而在面对这些有理有据的观点时,诸葛亮仍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他话中的漏洞,并加以抨击。
诸葛亮:“哈哈哈哈……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