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打扫战场(下)(1 / 2)烽火八千里,从杀一个够本开始首页

打扫战场是个十足的技术活,也是几乎所有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很少提及的盲区。但是事实上,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之后的,打扫战场是非常必要且繁琐的工作。

首先,回收武器装备是重中之重!己方的武器装备,哪怕前主人阵亡了,只要没有彻底损坏的,都要收集起来再利用!

枪支弹药就不用说了,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的补给一直不畅,上峰不发补给,难道你就不打仗了?没关系,从“战友”那掏摸掏摸,每人还能凑出几十发枪子两三颗手榴弹。

除了这些以外,很多东西也有回收再利用价值。

以88师来说,由于参照了德国陆军标准,从头到脚,每一件物什都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军队的翘楚,都是需要回收的宝贝儿。尤其对于新补充上来的这几批士兵,扣上前辈们染血的M35钢盔,就成了德械师的战士。

没有人忌讳这些都是死人留下的遗物,因为再怎么不懂,也知道在这子弹不长眼的战场上,戴上钢盔,小命能够长上几天。

这批新兵手里的枪,原来最好的也就是北洋时期生产的“汉阳造”。

还有些居然扛得是膛线都快磨平了的正宗“老套筒”,根本已经是逊清时代的“前朝老物件”了。

现在为了保持前线火力统一换成了中正式。毕竟88师的枪支那都是两年内的新货,这批供给德械师的步枪全部是由巩县兵工厂根据德国图纸仿制生产,精选精校出来的上等品。

德械师士兵还难得的每人配发了德国原装进口的M31铝制水壶以及M30防毒面具,这两种稍微细致些的工业加工品,对于1937年那个贫弱的中国来说,几乎没有足够能力生产。

由于过于先进,担心中国士兵配发了也不会使用。某位微操爱好者甚至要求刚开上淞沪战场的德械师每天要训练戴防毒面具两小时。各部长官要督促实行,一分钟都不可以少!

初时因天气炎热,每日被防毒面具闷出一头大汗甚至不慎中暑的事件时有发生,后来战事日渐激烈,终于没有了如此硬核的要求。

珍贵到如此的物件,自然也是要回收再利用的。

如果时间不是那么紧迫,东西也还完整的话:装具背包,胶底鞋,甚至武装皮带这些都是好东西……

可能的情况下,还会帮助阵亡官兵收集个人物品:现金,遗书,私人印章,纪念物什等。还有钢笔,手表,金条等珍贵物件儿。一般情况下,这些东西都会设法交还给官兵的遗属,也有些“混球儿”盯上了同袍的遗物,冒着被执行战场纪律的风险也不惜铤而走险。

还会有特殊的物件。

比如已故一连连长自己花钱托人购置的那架蔡司望远镜,现在就在李国魁手里继续发挥着光和热。当然这属于可以解释的“误会”。

日军按理来说比中国军队富裕太多了,照样重视回收阵亡士兵的武器弹药,有的士兵你看着矮小,一次能拖3,5条三八大盖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匍匐爬回去——无他,唯手熟尔。

至于天皇陛下的机枪,山炮,那更是不能轻易损坏遗弃的!尤其是让这些武器落入敌人手里,那绝对就是耻辱与噩梦:明明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武器,却平白让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上升一个档次。李国魁他们缴获的那两组掷弹筒,就是这种担忧最好的明证!

在回收武器装备之外,第二项工作是检查战场上是否还有负伤的伤员,无论是敌方伤员还是己方伤员,都需要得到妥善的安置。非常可惜的是,中日两国条件都十分有限,自己家的伤员都照顾不过来,难得去救治对方的伤员。

打扫战场最后的工作,就是处理阵亡者的遗体,这是一件沉重,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没有人想孤零零的在这陌生的大城市里成为孤魂野鬼。

其实,把阵亡战友的尸体尽可能的带回来,是世界上每个正常军队的基本士气需求。

哪怕凶残成性的日本军队也同样如此。

朝夕相处的同袍战死了,多少也要设法带他回家吧!日本军队的最低限度是带阵亡者的一根手指回去,后来实在太麻烦,就简化成了割一缕头发也行。倒是军官的遗体要尽量回收火化。

战友的遗体要抢,敌人的遗体同样要处理!

你想想敌人的遗体东倒西歪的堆在那里,初看时还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间久了,除了那些精神极其强韧或者变态的人,也会引起其他士兵严重的恐慌以及心理不适。

战场上的遗体几乎没有完整的,缺胳膊少腿的,炸成两三截的,半个脑袋被掀飞的。

至少李国魁他们排还没有麻木到把对方的尸体当作长信宫灯扔石子砸着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