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襄山在哪里,并无定论。
据陈家驹先生推测,现在的岘山即为襄山,现在的欧庙古城遗址即为古襄阳县治所在,就连陈家驹本人也说“聊备一说”,尚待考证。也有人认为是岘山的某个山峰为襄山。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襄山到底在哪里并不明确,但据初步考证,襄山这一名称存在的时间却长达1500年——北魏晚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襄山”的记载。
襄山,用今天的话说,活脱脱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网红打卡点。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诸多诗篇。例如,唐代诗人岑参在《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一诗首句便写道: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
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唐]岑参
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求凰应不远,去马剩须鞭。
野店愁中雨,江城梦里蝉。襄阳多故事,为我访先贤。
需要说明的是,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也就是说比“襄山”一词出现在文献记载里,约早了700年。
第二种是汉水之阳说,认为襄阳因在汉水之北而得名。持此说法的人认为,汉江襄阳段(襄江)在古时并非今天的河道,而是从今天襄阳西十里处的万山,流经襄阳城以南区域,而襄阳城属于襄江中位于北方的洲岛,故称之为襄阳。此种说法有襄阳市规划设计院地质勘探队提供资料作为依据。
第三种是襄水之阳说,认为襄阳因在襄水之北而得名。持此说法的人认为,汉江并未改道,襄阳之所以叫襄阳,不是因为城市在襄江之北,而是因为城市在襄水(河)之北。主要有五条依据:
1.《汉书·地理志》记载:“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2.《水经注·沔水》篇里的记载:“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又北,径檀溪,谓之檀溪,……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
3.《元和郡县图志》第21卷记载:襄阳“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
4.《襄阳县志·山川》和光绪年间《襄阳府志·山川》相关记载。县志载:“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则凡西南诸山所出之水,由长渠入汉者皆是也。”府志载:“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根据史料记载,自南北朝时张邵在襄水两岸筑堤,防治水患始,后来历朝都有沿袭疏浚襄水故道的事,直到明代改襄水为襄渠,清代沿用襄渠之名为止,襄水都是有其确切地理方位的,也就是说襄阳城南确有襄水,虽然后来改名为襄渠,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襄渠(襄水)是一条自然水道。
5.从实地探查探看,襄水源头在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有数孔泉眼,终年涌水不断。其泉水沿宋家仓北侧,经转子山、官路口北流,经麒麟店至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旁注入汉水,长约18公里,流经面积30平方公里。襄水今日河道流向与史料所载大体相同。
襄阳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为大多数人认同,本人亦倾向于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