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章 远东交易所(1 / 2)大时代之1977首页

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ge Limited),简称远东会,是香港证券交易所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远东交易所的创办人是李福兆,他被誉为“香港股市的教父”。

远东交易所于1969年12月17日正式开幕。这是由华商李福兆牵头筹备的,是香港第一个专门以华人为服务对象的证券交易所,打破了外资一统香港的格局。

在远东交易所成立之前,香港上市的几乎都是英资企业,而远东交易所的成立为华商提供了上市的机会。在李福兆的帮助下,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等华商成功将公司上市,奠定了他们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1986年,远东交易所与另外三家交易所合并成为联合交易所,至2000年再经合并成为今日的香港交易所(港交所)。

此时,远东交易所内,人头攒动,喧嚣声此起彼伏。大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牵动着每一个投资者的心弦。

在这里,财富的梦想与破碎交织,希望与绝望轮番上演。有人一夜暴富,春风得意;有人倾家荡产,黯然离场。

交易员们忙碌地穿梭其间,手中的电话响个不停,口中不停地报出各种交易指令。

而在最高层,正在决定着一场风暴的开始。

约翰先生,关于最近在股市里掀起风云的那位人物叫“李博”,从所查到的信息来看,此人仿佛是突然现身于香港。另外,近半个月的时间,他以 140万港元入场,如今盈利已然超过 10亿港元,收益高达 100倍有余。说着说着,就连身为交易所主席的自己,也不禁心生羡慕。

李先生,您觉得“他”来自何处?有没有办法能够将其招揽至我们这里?或者说,让他加入我们?约翰先生微微一笑,说道。

“可这样的人才,万一不接受我们怎么办?”李福兆发出疑问道。

约翰先生轻轻摆了摆手,“不要慌,我们要用我们的优势和诚意去打动他。比如为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如果他不愿意呢?”

约翰先生眼中闪过一丝精明,“那我们也要保持友好,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您说得对,约翰先生,还是您考虑得周全。”

约翰先生笑了笑,“继续关注李博的动态,随时向我汇报。”

“好的,约翰先生。”

………

此时,大户室内的李博,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

现在的香港,并非日后的香港。毕竟当下的香港每日交易量仅在 1至 5亿港元之间,最近几日交易大热,方才突破 10亿港元,其中交易最为频繁的还是由自己所引发。而昨日的交易量更是超过 30亿港元,也幸亏后续有源源不断的投资者跟进,否则别说是买入了,就连卖出都极为艰难。而现在交易所和汇丰关了融资渠道,以后再想加杠杆,是不可能了,除非自己开一个银行和交易所,但幸好现在还了杠杆资金8亿港元和手续费2千万多,账户里还剩7.5亿多,持有市值依然还有7亿多。

另外一个,远东交易所的建立是“李福兆”。虽然本土派经过发展,逐步抬高了与外来者的差距,但现在的主导依然是外来者来决定,而李福兆更是成为了共济会成员,虽然不知道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

但李博太清楚了共济会,这个以吸收社会精英阶层或影响力巨大的个人为主,伴随着搭上大航海和资本化的顺风车,已然成为了一个让人恐惧的庞然大物。而共济会的背后,一直都有犹太人,更准确的说是犹太财团。

李博深知,在这场金融博弈中,犹太财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们操控着大量的资金,左右着市场的走向。自己在股市中的惊人表现,或许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但同时,现在的自己在香港金融市场,同样不可小觑。

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引发市场的波动,每一次操作都备受关注。然而,李博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就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强大而隐秘的对手。

犹太财团在暗处窥视,随时可能出手。李博明白,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布局每一步。他开始深入研究市场的细微变化,分析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机遇。

但要完全的提升自己的实力,实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独立自主才能更长久。

李博提交了2亿港元的交收申请,只待明天交收完成后便申请提现。

香港交易市场股票买卖可以做T+0回转交易,即可当天买入、当天卖出,想要把卖回来的钱提出来,就得等到交易日之后第二个工作日,这就是T+2交收,T指的是交易的那一天。

在T+2以前,客户不能提取现金、实物股票及进行买入股份的转托管。

还有5.5亿港元在账户里,今天卖的太多,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基本上都陷在股市里,现在正是做空的机会,但李博不敢犹太人和机构都没有怎么动,只能拿出4.5亿做空,对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