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报社(1 / 2)大时代之1977首页

香港九龙

其早期建置可追溯至宋代,当时叫官富场,设有盐场驻军,是东莞四大盐场之一;元朝改为官富巡司,明朝设官富巡检司以防御倭寇和葡萄牙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始兴建,次年五月竣工。城墙采用当地花岗石砌筑,建有 4座城门、6座瞭望台,城内还有大鹏协副将及九龙巡检司官署的街门各 1座,以及军营、火药仓、军械库以及民房等。

说起九龙,不得不提九龙城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龙半岛与新界被英国殖民统治,但在清政府的坚持下,九龙城寨仍归中国管辖,成为英国殖民统治范围内的中国飞地。

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得九龙城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三不管”的状态。中国政府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难以有效管理,英国政府不想管,而香港地方政府不敢管。

二战后,大量内地人从华南地区涌入香港,并聚居于九龙城寨。到 20世纪 80年代末,面积仅 2.6公顷的九龙城寨容纳了约 3.5万居民,人口密度极高。城寨内房屋密集,楼房高耸,居住环境脏乱差。这里有贩毒、卖淫、赌博等非法行为,各种帮派势力盘踞,治安状况极差。

1984年,中英两国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处理香港问题。1987年,两国共同决定清拆寨城,并迁徙居民。

1993年,港英政府出动近 5000警力、扣押近万人、历时一年,终将九龙城寨夷为平地。

1995年 12月,按江南园林规格建造、先后耗资 7600万港元的九龙寨城公园落成。公园内陈列了与寨城历史有关的石碑、旧照等文物,较详细地介绍了九龙寨城的历史与沿革。

在近代,九龙是香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制造业蓬勃兴起,纺织、塑胶等产业为大量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许多工厂都集中在九龙,产品大量出口,推动香港经济起飞。

九龙地区,尤其是旺角、油麻地等地,人口密度极高,街市上人山人海,各式招牌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的岭南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街边有各种传统的粤菜小吃摊,也有西方传入的餐厅和咖啡馆。

这些地方不仅是居民生活的中心,也是商业和文化的交汇点。

………

看着屋外繁华的街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周围琳琅满目的货物。在看着屋内混乱的场景,屋内堆满了杂物,墙壁也有些斑驳脱落。

曾经这里是热闹非凡的一家小报社,如今冷冷清清。印刷机早已停止了轰鸣,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机油味。地上散落着未完成的稿件和废弃的排版样本,被人随意踩踏。办公桌上堆满了灰尘,仿佛失去了生机。

角落里,堆积如山的旧报纸无人问津,泛黄的纸张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如今却只能在岁月的尘埃中渐渐腐朽。墙上挂着的获奖证书和荣誉牌匾,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落寞。

李博看着屋外和屋内两种不同的场景,不禁感慨,商业发展既给予活力和辉煌,也给予破败和凋零。

但我可以让这家纸媒,再次辉煌。

看向周围十几个人,右侧人数最多的是原报社的人员,他们望向李博的眼神中充满着希冀。

目光移向左边的两人。

“肖经理,你们有什么发现没有?以及谈的怎么样了?”李博问道。

肖经理微微皱眉,说道:“李总,情况不太乐观。这家报社的债务问题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之前的一些合作方也存在纠纷。不过,经过初步的沟通,对方在价格上有了一定的松动,但还需要进一步协商。”

李博沉思片刻,说道:“先不管债务和纠纷,就报社现有的资源和业务,你们评估一下它未来的发展潜力。”

“好的,李总。目前这家报社的固定资产只有2台印刷机、1台制版设备和装订设备、2部相机,除了相机,其他基本都是淘汰下来的二手,最老的制版设备如折页机、配页机、装订机等这些基本上都是接近三十多年前的东西。另外销售过程中的运输车是租用的,由各个销售点,包括书店、报摊、超市等,再由人员销售给读者,无独立的销售渠道。之前买的好时可以卖出三千份,最高记录是二年前卖出过五千七百份,现在一天最多三百份,有时甚至为零。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可以说没有任何可收购价值。”

这话一说完,直让原报社人员面如死灰。

他们的眼神中原本还闪烁着的希冀瞬间熄灭,仿佛坠入了无尽的黑暗。有的人嘴唇颤抖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有的人则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无声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还有的人握紧了拳头,脸色铁青,愤怒与无奈交织在脸上。他们心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报社如今被说得一文不值,那种失落和痛苦如同刀割一般刺痛着他们的心。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编辑,忍不住开口朝肖经理说道:“我们的报社曾经也有过辉煌,不能就这样轻易地被否定啊!”他的声音带着颤抖,眼神里满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甘。

另一位年轻的记者,红着眼睛,激动地喊道:“这些设备虽然老旧,但我们一直都在使用,怎么能说没有价值!”

此时,报社的主编站了出来,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说道:“我们报社现在虽然有困境,但报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这些硬件和销售数据,还有我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读者的信任。”

李博静静地看着他们,心中也不禁泛起一丝波澜。他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我明白你们对报社的深厚感情,然而,商业决策不能单单依靠情感。我们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去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毕竟,公司唯有盈利,大家方能有饭吃。”

这话一出,直接让原报社的人再度沉默。虽然他深知大家满怀激情与情怀,可面对残酷的市场,公司若无法盈利,就会如当下这般,报社拖欠工资眼看就快四个月了。

原报社的人员们陷入了沉默,他们知道李博说的有道理,但又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坚守。

这时,一个年轻的员工抬起头,带着一丝倔强说道:“如果给我们机会,给我们资源,我们一定能让报社重新焕发生机!”他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

李博看着他坚定的表情,心中有所触动,说道:“那好,我给你们一个机会,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兴计划,或者如果能够说服我,这样也行。”

原报社的人员们互相对视,仿佛在彼此的眼中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决心。

一位主编说道:“我们并不差,站在同行来说,的确我们有些不足,除了资源和第一手消息外。我们报社比不上那些大报社。但我们也有优势,大报社无法投射的地区,我们可以,大报社有钱但不降价,我们只有他们的一半价,而且送到手的报纸更快,所以我们缺在资源上。”

此时,一位记者也说道:“没错,李总。而且我们在本地深耕多年,对本地读者的喜好和需求更加了解。我们可以针对这些推出更符合本地特色的专题报道,吸引更多本地读者的关注。”

另一位编辑接着说:“还有,我们可以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设立读者来信、意见反馈等栏目,根据读者的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内容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