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底香港总共有74家银行,其中50家为外国人拥有。1970-1977年香港银行业对外负债由22亿增长到368亿,增长了16.7倍,意味着香港银行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吸收存款。对外资产方面由74亿增长到529亿,增长了7倍,1970年对外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4.2%,到1977年却猛增到33.8%,国际贷款业务成了这些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70年代香港证券行业发展迅速。1970年证券交易金额仅为60亿,到了1980年整个交易金额已经达到956亿,增长了16倍。70年代是香港证券业平民化的年代。60-70年代,投资银行业务例如收购、合并和IPO,主要是由英资券商提供,本地也有怡富、获多利及宝源等几家投行。后来有更多英资投资银行如罗富财(Rothschild)、霸菱(Baring)相继加入竞争,提供相关服务。
至于GDP,1970年香港的GDP为38亿美元,1972年香港的GDP为57.1亿美元。而到了1980年,GDP增长到289亿美元。在1971年到1981年的十年间,香港GDP从44.8亿美元增长到310.6亿美元,增幅高达593%。
香港基金业在7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香港第一个单位信托基金成立于1960年,但这一时期基金市场的发展潜力开始,被逐渐接受。到1973年,香港认可的基金数目只有8家,资产总值只有4.1亿美元。然而,随着香港经济稳步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积累,基金数目和资产总值均开始出现较大增长。
到1979年,认可基金数目猛增至80家,资产总值增至10亿美元。
…………
周日本应是休息的一天,昨天港府才说会欢迎基金的成立,那至少也是工作日内的事。
对于一般的普通大众来说基金是没有任何的关系,毕竟现在的香港虽然发展不错,但还有很多无业人员。
可直到“《第一信报》”报社报道,一家新基金成立,成立初始规模便是10亿港元,最低投入价格是100港元,上限没有限制,佣金管理费1.5%,最低持有7天,持有超过半个月,佣金管理费1.45%,持有超过一个月,佣金管理费1.35%,持有超过半年,佣金管理费1.2%,持有超过一年,佣金管理费1%,每日更新上涨和下跌指数。对于持有没有达到7个工作日,收取2%的管理费。
这样的事只是《第一信报》刚开始报道,后面得到相关部门的证实,其他报社也开始争相报道。
这一消息瞬间在香港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着这只新基金。
在旺角繁华的街头,一家小吃店门口,几位食客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这新基金可真是新鲜事儿啊,100港元就能参与,说不定能小赚一笔呢。”一位年轻的上班族兴奋地说道。“别太乐观,哪有那么容易赚钱的,管理费也不低,得好好算算账。”旁边一位稍显稳重的中年人提醒道。
在中环的写字楼里,白领们在午休时间也聚在一起谈论。“这基金初始规模就 10亿港元,看来来头不小,不知道能不能搭上这趟顺风车。”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眼中满是期待。“还是谨慎点好,市场变幻莫测,别盲目跟风。”一位女士谨慎地说道。
在老旧的居民区,一群大爷大妈坐在树荫下。“听说这新基金投入门槛低,咱要不要也凑个热闹?”一位大妈有些心动。“哎呀,咱不懂这些,别把棺材本儿搭进去咯。”另一位大爷忧心忡忡。
在拥挤的车厢里,人们也在交头接耳。“这基金持有时间不同,管理费还不一样,得好好琢磨琢磨啥时候进场啥时候退出。”“是啊,不过感觉风险也不小。”
整个香港仿佛被这只新基金的消息点燃,无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普通的居民区,到处都充斥着人们对它的讨论,有期待,有担忧,有憧憬,也有疑虑。
就在人们众说纷纭之际,汇丰银行投资部门突然宣布认投 5000万港元。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再度掀起惊涛骇浪。
在证券交易所附近,投资者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一片沸腾。“汇丰银行都出手这么大方,这基金肯定错不了!”一位资深投资者激动地说道。但也有人保持冷静:“汇丰的投资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得看市场反应。”
街头的小商贩们也在热议此事。“汇丰银行投了这么多,看来这基金有搞头,说不定能带动经济,咱们的生意也能更好做。”
普通市民的家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汇丰银行的举动是不是意味着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先别冲动,再观察观察。”
金融界的专家们则纷纷发表评论,分析汇丰银行此举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对这只新基金未来走势的可能作用。整个香港都沉浸在对这只新基金和汇丰银行投资动作的热切关注与深入思考之中。
经过激烈的讨论,部分有实力的投资者决定跟随汇丰的脚步,先投一些看看。这些投资者凭借着多年在商场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认为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他们迅速行动起来,调动资金,准备投入。
与此同时,一些大胆的普通民众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开始小规模地投入。有的人拿出 100港元,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希望能借此获得一份额外的收益;有的人投入 500港元,这或许是他们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笔小钱;还有的人咬咬牙,拿出 800港元甚至 1000港元,期待着能在这个新的投资领域中有所斩获。
很快,汇丰银行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手持现金或者支票,焦急地等待着交钱。队伍中,有西装革履的商人,有穿着朴素的上班族,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家的脸上神情各异,有的充满自信,有的略带紧张,有的则是一脸的茫然,但都怀着对未来的一丝期许。
银行的工作人员们忙碌地接待着每一位投资者,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问题,办理着繁琐的手续。现场虽然人头攒动,但在工作人员的维持下,秩序还算井然。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排在队伍中间,手里紧紧攥着 500港元,汗水浸湿了手中的钞票。他对旁边的人说:“我这是第一次投资,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就想着试试运气。”旁边的一位中年女士微笑着回应:“我也是,反正钱不多,就当是碰碰运气。”
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手里拿着 1000港元的支票,眼中透露出坚定的目光。他对周围的人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也想在晚年尝试一下新事物,说不定能给孩子们留点财富。”
报道中提到,鉴于目前情况特殊,先期汇丰提供帮助管理。这一消息让投资者们稍微安心了一些。他们相信汇丰银行的专业能力和信誉,希望在其管理下,自己的投资能够有所回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了投资手续,怀揣着希望离开银行。而汇丰银行也郑重承诺,将尽最大的努力管理好这些资金,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关于这只新基金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茶余饭后,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它。有人每天关注着基金的涨跌指数,心情也随之起伏;有人则相对淡定,相信长期的投资会带来回报。
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几位邻居聚在一起聊天。“听说隔壁老王投了 800港元,不知道能赚多少。”“我还是有点担心,这市场变化太快,谁知道呢。”
在一家公司的办公室里,同事们也在交流着投资心得。“我觉得这只基金还是有潜力的,毕竟汇丰银行都参与了。”“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还是要谨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