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章 天地无常(1 / 2)借古鉴今首页

“天地无常” 是鬼谷子七十二术中的第九计。其原文为:鬼谷子曰:“天地所变换,既有变换,岂能长久乎?” 这一计的理解要点如下:

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天气不会一直保持不变,有晴天、阴天、雨天等各种气象的交替;四季会不断更迭,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周而复始。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没有一种天气状况或者季节会一直持续。

对人事的启示:如同自然界的变化,人世间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局势、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等,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曾经流行的观念、制度、生产方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被新的所取代。曾经强大的王朝、势力,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衰落。

强调革新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一味地遵循既有的传统和模式,而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去创新和改进,那么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只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变化,并且敢于打破旧的观念和方法,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策略,才能够立足并取得成功。

总之,“天地无常” 这一计策提醒人们要认识到世界的变化本质,以变化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提升。

以下是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体现了 “天地无常” 的智慧:

事件: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要变革。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国力相对较弱,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商鞅看到了秦国传统制度的弊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等。这些措施打破了旧有的贵族特权和土地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士兵的战斗热情,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事件体现了商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化,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大胆革新,而不是因循守旧,充分展示了 “天地无常” 的智慧1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发生在 14 世纪至 16 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思想文化受到极大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兴起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教义和封建制度产生质疑,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文艺复兴的先驱们如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等,他们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现世的幸福和知识。这场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神学统治,推动了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使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艺复兴的发生和发展正是人们顺应时代变化,追求思想解放和创新的结果,体现了 “天地无常”,旧的制度和观念不可能长久不变,只有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12。

人物: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臣。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实现了复国和称霸的目标。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并没有贪恋权势和富贵,而是敏锐地察觉到勾践可能会对功臣进行猜忌和诛杀,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急流勇退,离开越国,转而经商。范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商业头脑,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被后世尊称为 “商圣”。范蠡的行为体现了他对政治局势和人性的深刻洞察,明白 “天地无常”,功高震主可能会带来危险,及时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从而得以善终并在另一个领域创造辉煌。

曾国藩: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经过艰苦奋战,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清朝稳定了局势,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后,深知 “天地无常”,功高震主容易引起朝廷的猜忌和其他势力的嫉妒。因此,他主动裁撤湘军,降低自己的权势,以消除朝廷的疑虑。同时,他在为官和治家方面也秉持着谨慎、低调的态度,不断反省自己,注重品德修养。曾国藩的这种做法使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并且留下了良好的声誉和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天地无常” 中的 “无常”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