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黄忠和王威的时候,华雄却率领了一千玉门关守将急匆匆赶来了焉耆,因为华雄有驻守玉门关之责,所以刘备并没有从华雄处调兵,也没有通知华雄西域此战。待黄忠和王威回到员渠城之后,刘备便又召集众将,此番作战各部皆有损失,而且损失颇大。
“此番拿下焉耆、且弥和危须三国,诸位功不可没,但此战仍未结束,西方还有龟兹国和姑墨等国在于我军缠战,是以,我等稍事休息便需再度出发。”见众人皆到,刘备清了清嗓子说道。
“此番各军损失我已然知晓,当下,百战军只剩下七千多,被解救的奴隶只剩下六千,龙骧军只有不到一万两千人,但我军却俘虏敌军将近一万精锐战俘,可全部充入各军。赵云率领的虎豹骑还有一千六百余士卒,暂时不补充士卒,依旧有赵云统帅。百战军从战俘中挑选骑兵,达到一万两千五百士卒,满足一个军编制,除去已有的两位校尉,再命郑旭、巴图尔以及艾则孜三人为校尉;龙骧军挑选士卒,组成三旅骑兵,两旅步卒的一个满编军,除去现有的两位校尉,再命热合曼、萨比尔和秦明三人为校尉;剩余的俘虏以及被解救的六千奴隶,都暂时由王威统领,李立、林涛、艾尼三人为校尉辅助王威,且军中若是有能力的则要尽快提拔。”
却是此番作者李立、秦明等九人皆多少有战功,先前虽然划归黄忠统领,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职位,此番刘备将这些人提拔为校尉算是应给的奖赏。而对于王威统领的这支军队,刘备暂时并没有打算建立新的军队,此时现有的所有军队都还没有达到满编,且此番征战刘备预计不会有太多的俘虏,带到征战结束以后在重新整编军队后再说。
而对于当下的各军中郎将,刘备暂时并没有打算提升众人的官职,首先给予满编算是一种奖励,然后会在财富上面在奖励一部分,而且,此刻对于刘备而言,他并没有如此多的官职可以奖励给众人,他刘备也仅仅是一个西域大都护而已。
而对于华雄,刘备已然让他领军先回玉门关,只要时刻关注西域这边的战争即可,若有需要,刘备会派遣信使。
………………………………
由于等待黄忠和王威两人取且弥和危须两国花了不少时间,焉耆国的一些被杀散的将领已经赶到了姑墨联军大营,并且想联军的统帅池星糜禀报了焉耆之战的经过。池星糜文言大惊,整个焉耆整整汇聚了十一万大军,但却被刘备两三万人大败,虽然大部分是青壮,但也不能这么无用。
但是不管如何,既然焉耆已经惨败,龟兹国便就危险,当下要么放弃姑墨国,要么放弃龟兹国或者分兵把守,对此站,池星糜也越来越不看好了,若不是忌惮刘备一统整个西域以后对乌孙用兵,池星糜都想带领一众将士退回赤谷城。
“大将军,此番我龟兹国国君已经亲自拜访了我龟兹国秦老将军,并且请老将军已经答应率军防守延城,只是我龟兹国所有的将士都已经被白将军带到了姑墨,并且能征召的青壮已经不多了,所以某想请大将军分派援军驻守龟兹国。”说话的却是龟兹国国君的使者,因为惧怕刘备,所以特派遣使者请求援军。
当然龟兹国国君已然可以将当下驻守在姑墨的三四万龟兹国大军召回去,就算如此也顶不住刘备的压力,所以当下只能请求援军,如果联军不愿派遣援军的情况下,这肯定会找回姑墨的大军,然后再另做打算。
大帐内,除了池星糜,还有姑墨国的大将军,以及另外两个小国的将领,整个联军从原先军议济济一堂到现在只有寥寥数人,颇为冷清。
权衡再三,池星糜决定将龟兹国的大军以及补齐五万大军驰援龟兹国,而留守姑墨国的则是七万乌孙国大军以及两万姑墨国大军。并且一再告诫驰援龟兹国的一众将领,不得出城与刘备决战,当依托城墙之险与刘备打持久战。
众将领命而去,当众将离开后,整个大帐却只剩下池星糜一个人,对于此番西域之战的结果,池星糜已经无法去想象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却是大宛国能派遣军队入西域,如此方能与刘备一战。而此时池星糜考虑的更多的是一旦刘备取得西域,乌孙国当如何处之?投降还是反抗?
大汉朝的强大,再一次深入这位年轻将领的心中,与大汉作战,远不是跟西域这些小国家打打闹闹一般,那是真真的一头猛虎,就算沉睡了那也是猛虎。
对于多等待这几日时间,刘备却觉得非常值得,对于刘备而言,此战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在于何时决战,而在于能否迫使诸国联军一次一次的分兵,虽然多花了三天的时间,但如果龟兹国能从联军处要来援军,刘备反而更加开心,因为他又一次促使了联军分兵。
…………………………………
此时,联军派遣出的援军已经在行军的路上,而龟兹国使者则提前飞奔至国内,面见龟兹国国君,同时,龟兹国百信心中的战神,秦老将军赫然在列。
“王上,联军统帅池星糜大将军派遣五万援兵,驰援我龟兹国,预计明日傍晚便能抵达延城,且池星糜大将军让微臣带句话给王上以及老将军与刘备一战只可依墙而守,不可战于城外。”
听到此言,龟兹国国君大喜,当即便询问秦老将军:“老将军,五万大军可够镇守延城?若实在不够,是否在征召一部分青壮?”
“王上,可否屏退左右,老臣有要事禀报!”秦老将军看了一眼周围的大臣,然后缓缓说道。
龟兹国国君想了想,便单独留下了秦老将军。
“王上,不知此番五万大军与焉耆国十一万大军相比孰强孰弱?”秦老将军率先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