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弘农国,弘农县,弘农城,王府。
洛阳以东一百五十里,关东义军与西凉军鏖战于虎牢关。
洛阳以西两百五十里,弘农王刘辩早已宣布讨董,招兵买马,广招贤才。
刘辩发现,他自从将秦远、高顺两人分别派往湖、陕两县,无文臣派去辅佐,身边的将领似乎也有些不够用,开始有了危机意识。
于是,他与荀攸、华歆等人商议,命人放开消息,在弘农城广纳贤士,招揽人才。
不知是信息传递缓慢,还是关东义军过于耀眼,一连几日,都无人来访。
刘辩心中吐槽道:“说好的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呢?”
人才未至,却是太傅袁隗在内袁家二十二口遇害的消息传到弘农。
刘辩对他的印象只有后者亲自取下自己身上的玺绶取下,交与刘协,又扶自己到殿下,面北而跪。他对袁隗印象不深,却对他因袁绍、袁术而受牵连的遭遇颇为同情。
荀攸却沉吟片刻,说道:“若袁次阳知袁绍、袁术起兵,则其甘愿为家族牺牲。若不知,则袁绍枭雄也。”
刘辩想到荀攸话中深意,摇头叹息,袁隗一死,袁家门生故吏,自然心向袁绍,投其者众多,袁绍大事可成。
只不过,袁绍的大事又是什么?刘辩自然是不晓得了。
众人正议论间,守卫禀报,言一个农家打扮的青年闻弘农王招纳贤士特来拜访。
刘辩一听有一个农夫前来拜访,心中有些疑惑,心道:“难道是某一个隐居的贤才?”
虽然心中多有疑惑,刘辩还是立即出门去迎接来人。他走到门外,只见门外青年面容清秀,年岁也就比他大个三四岁,虽然农夫打扮,衣着却十分得体、干净。
看打扮,倒像一个准备逃难的读书人。
刘辩看着他的样子,说到:“足下是要准备隐居山林了吗?”
来人笑了笑,不置可否。
然后他对刘辩躬身见礼,不卑不亢地回道:“某河内常伯槐,拜见弘农王,见过公达先生、子鱼先生。某正要到上党逃难,却闻芳林洛舍的王上广纳贤士,特来相投。”
华歆闻言,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曾听伯达提起过汝,今日一见,果然青年才俊。”
来人唤作常林,字伯槐,河内温县人,为人清白而又有威严。
河内太守王匡命人在县内巡查官员、百姓的过失,一旦发现便让他们拿钱粮赎罪,以资军用。常林刚刚将叔父救出来,欲到上党避乱,正好听闻弘农王招揽人才,他将家人暂且安置,独自往弘农来。
洛林闻言,叹道:“王将军此举背离民心啊。”
然后他拉着常林的手,邀他进府一叙。
常林却拒绝道:“今日一见,王上心系百姓,某已知晓,还需回县将家人接来。”
刘辩见常林要走,要派人与他一同前去,他再三推辞,刘辩只好作罢。